星期二, 五月 12, 2009

學習

當我們使用人類的語言,說「學習」這個詞彙時,其實我們已經描述了三種不同意涵的學習。
(1) 透過自身經驗/ 感受來學習
(2) 透過別人的經驗,模仿來學習
(3) 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,而理解實踐某一個概念,而學習。
人從幼兒期進入到成人期,似乎是從(1) ---> (2) --->  (3)的順序,而有不同的學習方式。


(1) 自身經驗
透過自身的經驗來學習是最直接有效的,舉個例子:
a) 數學課上得再多,沒有寫過習題,沒有親手把習題解出來,就是沒有辦法考試。
b) 即使是笨蛋,也可以透過「痛」學習「火」的概念。
這個學習方法的困難度在於,有時,我們很難造出一個情境,讓學習者( 說不定就是我們自己 )能正確地使用"待學習的動作"


(2) 模仿
而透過「模仿」來學習,是相對而言,比較高層次的能力。在人半大不小的時候,模仿的能力最高。
模仿學習有些特性:
a) 對於模仿的對象,要有某種程度的認同:
     孩子模仿父母、學生模仿老師。情侶之間也會有說話同調的現象
b) 認同的強烈與否,和效果有關。
c) 由於這種學習,也是透過潛意識,當講得不清不楚時,也只能用這個方法。


(3) 抽象概念理解
透過「語言/文字」來理解概念,進而學習,這是人類到了比較年長時,才逐漸產生的能力。
例如:學習舞蹈,靠著對物理學的認知,來思考,技術的本質應該是如何。

對於國標舞中肢體開發的心得

關於肢體開發,同樣是做一個肢體開發的練習,知道自己在練什麼而作,和不知道自己在練習什麼而作,感覺會很不同。相信效率也不會相同。

人體的肢體的操作,是一個拮抗系統:關節往任何一個方向運動時,必須隨著一側的肌肉收縮、一側的肌肉延伸。但是此處有一個小小的問題:人體天生對於肌群的力感,並不是很精確,需要靠練習來改善。

何謂「力感」:舉個例子,上肢是收縮時,「力感」比較強,下肢是伸展時,「力感」比較強。所以手比較容易學習拉的動作,腳比較容易學習踢出去的動作。
// 以上是科學的實証結果

肢體之所以不能流利的操作,最大的問題,在於對於「力量」的感受。如果肌肉收縮時,感覺不到自己的肌肉在收縮,那就會很難控制。絕對同意,「拉筋」有助於肢體的極限。但是,我沒有聽過任何的老師解釋關於「力感」的問題。然而對於肌肉收縮的神經感受靈敏與否,這是運動員與正常人的最大差異之一。也因此,我會認為,肢體開發的動作,重點是在練習大腦對肌肉的高度精密操作,而改善肌肉極限和柔軟度,則是副帶的好處。

個人練習「肢體開發」的動作時,得到的經驗是,有沒有加上「腦中的想象」,會有很大的差異。如果在練習時,一邊用頭腦去想象操作某一塊平時很難感受到的肌肉,練習的效率就會大為改進。也因此,結論是,肢體開發勢必要配合「腦中的想象」來進行練習,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。另,肢體開發練習的重點,應該是擺在腦子對本體感覺的掌握度,而非一味地去追求肌肉拉長、收縮的極限。

對於國標舞中使用的技術之理解

本文探討三個主題:
(1) 張力 
(2) 動力
(3) 大腦內在的矛盾

(1) 張力
在東光學舞時,許老師常常強調,在三個接觸點要有「氣」。這到底是什麼?
如果用物理學的術語,重新解釋一遍,可以有更多更精細的體會。
在物理的運動學中,「剛體」才能夠傳達"力"。用一條繩子去拉一個東西,在繩子還沒有被拉緊拉直之前,東西基本上,是不會受到力的。一直要到繩子被拉緊了,有張力之後,繩子一端的東西,才會受到力。繩子被拉緊之後,就猶如「剛體」,因為這時候它的形狀己經不會輕易改變。

在 holding時,要靠背部的肌肉收縮,讓身體維持一個固定的型態。許老師會說,手要有「氣」。我認為,老師的意思是指,讓身體某些部分( 手、胸、背) 處於一個有張力的狀態,就像一根被拉緊的繩子一般,讓力量可以通過。所以holding最重要的,不是手上推出去的力要大,而是要讓身體可以「導力」-- 傳導力量

有了這個概念後,那些部分可以放鬆,問題也就簡單了。軀幹上的肌肉,只要跟「導力」無關的,應該都可以放鬆才對。
// 
我想,很多初學者,對於力量的感覺不敏睿,總是覺得,如果舞伴給我力量,我反射地,也應該給對方力量。問題是,對方給自己的力量,可以有兩種給法:
(A) 由軀幹出力或是手臂出力,傳到對方手上。
(B) 由下肢出力,由於上半身已經鎖住,呈現「導力」的狀態,力量還是可以透過上半身,傳到對方手上。( 這個方法,應該才是正確的。)

(2) 動力
動力的來源,是腿。然而,單純的加速動作,都比較容易學習,利用「慣性」來完成的動作,似乎就困難多了。何謂「慣性」?汽車在行駛時,如果減速得太快,人就會往前衝,這就是慣性的物理現象。動者恒動、靜者恒靜。

比較完成一個動作,利用和不利用「慣性」來完成,有何分別:以一個動作,需要360的旋轉為例子。
(A) 不會利用「慣性」的話,那就是拼命用力,在某一個節拍,讓身體可以轉360度。
(B) 會利用的話,應該是在該動作來到之前,讓身體處於一個有速度的狀態,在關鍵的某一節拍,腳出力的方向,是去改變身體運動的方向。

(3) 大腦內在的矛盾
我們的大腦,平常是覺得,愈需要速度,就愈要出力。

然而,如果是如第一點,要利用上半身去傳導力量,那麼,上半身如果出了力量,結果沒有成功的把下半身的動力傳過去。對方的感覺就是力量不夠。對方給了力量不夠的feedback ,自己又出更大的力量,愈用力,就愈是錯~

同時,「慣性」也是一樣的問題。覺得速度不夠,就愈是想用力,愈是用蠻力,愈是沒有辦法利用身體本身的速度。結果也是,愈是出力,速度還愈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