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示标签为“心得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显示标签为“心得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
星期二, 五月 12, 2009

學習

當我們使用人類的語言,說「學習」這個詞彙時,其實我們已經描述了三種不同意涵的學習。
(1) 透過自身經驗/ 感受來學習
(2) 透過別人的經驗,模仿來學習
(3) 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,而理解實踐某一個概念,而學習。
人從幼兒期進入到成人期,似乎是從(1) ---> (2) --->  (3)的順序,而有不同的學習方式。


(1) 自身經驗
透過自身的經驗來學習是最直接有效的,舉個例子:
a) 數學課上得再多,沒有寫過習題,沒有親手把習題解出來,就是沒有辦法考試。
b) 即使是笨蛋,也可以透過「痛」學習「火」的概念。
這個學習方法的困難度在於,有時,我們很難造出一個情境,讓學習者( 說不定就是我們自己 )能正確地使用"待學習的動作"


(2) 模仿
而透過「模仿」來學習,是相對而言,比較高層次的能力。在人半大不小的時候,模仿的能力最高。
模仿學習有些特性:
a) 對於模仿的對象,要有某種程度的認同:
     孩子模仿父母、學生模仿老師。情侶之間也會有說話同調的現象
b) 認同的強烈與否,和效果有關。
c) 由於這種學習,也是透過潛意識,當講得不清不楚時,也只能用這個方法。


(3) 抽象概念理解
透過「語言/文字」來理解概念,進而學習,這是人類到了比較年長時,才逐漸產生的能力。
例如:學習舞蹈,靠著對物理學的認知,來思考,技術的本質應該是如何。

星期二, 八月 19, 2008

"人時"問題

先定義名詞,人時,就是一個人一個小時,可以做完的事。

我從事志願服務,常常有必須要把目標完成的困難。雖然遠大的計畫,可以切成一個一個的小部分,但是通常即使是一個小小的部分,隨便粗估,依然會消耗大量的"人時"。

我常常面對兩個抉擇:
(一) 自己硬幹
(二) 驅動別人做事

第一個選項,非常直接,很多時候,我也只有這個選項。第二個選項,非常不直接,但是可以得到一個放大的倍數。

經驗告訴我,想請別人做事,難度非常高,但是用交換的方式,還不算太難。
////////////////
基本的概念是這樣的:
某個人有某些XX困難,對他而言,要ko這個,需要 10"人時"的工作量。而我如果用 3 的"人時"去幫他ko,事後請他幫我做個 6"人時"的工作, 通常沒有什麼問題。

得到的結果就是,我用3的力氣,得到6的成果,放大的倍數是2

////////////////

一般而言,太簡單的事,太少量的事,完全不需要思考(二)的做法。但是要處理很大量、很多的事時,不用(二)的做法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
要使用 (二)的做法,大概上有幾個步驟:
1 找到對的人,總是要先找到對某些事物有認同感的人才行。

2 找出別人的XX困難,太簡單的,沒有「比較利益」,太難的,我無法處理。通常是要那種別人做很難,我做很簡單的,才可以。

3 幫人家把問題解決,事後再去凹別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