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經濟學上,討論外部性時,常用一個communal-stream principle來做為代表。抽象的概念是:如果某人的某項作為,產生的成本和效益,全部由自己承擔,那這項作為,會作得恰到好處,不會太多,也不會太 少。反之,若成本是由別人共同承擔,則某人的這項作為將會過量,因為他只感受到部分的成本。若效益由別人共同分享,則某人的這項作為將會不足,因為他只享 受到所有正面效益的部分。所以,製造汙染的人總是太多,撿街上垃圾的人總是太少。
讓我們從這個角度來重新思考,流浪動物的問題。
流浪動物的主要來源就是家犬/家貓,因為這些寵物在野外成功自行繁殖的機率,相對比家犬/家貓而言,比較小一些。而目前台灣家中寵物結紮的比率偏低,顯然,一年可以"意外"生出的小貓小狗,是相當多的。寵物過剩導致流浪動物問題,這個因果關係,是確立的。
因 此,若要透過結紮寵物,來控制寵物過剩的問題,進而解決過多流浪動物的問題,應該以家中寵物為第一優先,而街上的流浪動物同時也以結紮原地放養(CNR) 的方式處理。在這樣的處理方式之下,即使有少數人不願意結紮他的寵物,他的寵物也不容易因為和街上的流浪動物交配而繁殖。
現在,考慮以某個有寵物的人之理性選擇。結紮這件事的成本(現金、時間)自己出,結紮這件事的效益(由結紮而減輕的流浪動物問題)是由全台灣人共享。這是一個典型的外部性問題,於是結紮自家寵物的人,數量自然會不夠。
是 故,若將結紮寵物的補助,由現在低於結紮費用的補助金額,上調到略高於結紮費用的補助金額,家中寵物的結紮率應該可望上升。例如:若某人紮了他的狗,他還 可以賺個1000元等,此處的1000元,也可能以許多不同形式的效用呈現,重點是在於對於寵物飼主的效用。當結紮率上升時,流浪動物的數量自然會下降, 也減輕了收容所的花費。